Feb 4, 2007

不小家子 不遷怒 不嫉妒 乖...記得我愛你喔~~ 其之二

男朋友?那啥?能吃嗎?

如果有下輩子
我寧可當一隻被寵愛著的家養愛情鳥....


今日主角
[作者] 丹尼爾.凱曼
[書名] 丈量世界 - Die Vermessung der Welt
[出版社] 商周

[找書] 羽毛 豆瓣 findbook
[書評] 羽毛 歲月狂飆 生命深沉
[主角] 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
[主角] 亞歷山大·馮·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

[作業] 演化論思想主軸發展的一條漫漫長路

1744年,拉馬克( Jean Baptiste Lemarck) 出生於法國南部的一個村莊。他是這個有一個世紀服兵役傳統家庭裏11個孩子中最小的。他的父親和幾個哥哥都是士兵。

1750年,布豐(Georges Louis Leclerc Buffon, 1707-1788)出版了巨著〔博物誌〕全44卷。這套書以輕快的文筆寫成,極具吸引力,而且盡可能以科學的手法來探討自然界廣泛的領城。布豐論及生物演化的問題,對英國博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 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的祖父—英國醫師依拉斯莫斯‧達爾文(Erasmus Darwin, 1731-1802)影響甚大。

1756年,拉馬克進入亞眠的耶穌神學院學習。當他的父親去世後,拉馬克被征入軍隊。

1761年,拉馬克隨軍隊進入德國。由於表現被提升為軍官。

1763年,拉馬克在法國南部的駐軍中又呆了五年。一次意外的負傷使他離開了軍隊。在做了一段時間的銀行職員後,拉馬克開始研究醫學和植物學,很快就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1768年,拉馬克赴巴紮開始研究醫學,同時還學習氣象學、化學及植物學。拉馬克與他的良師讓.雅克.盧梭 (Jean Jacques Dousseau17121778) 相識,盧梭是當時法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對拉馬克的成才起了巨大的作用。盧梭經常帶他到自己的研究室裡去參觀,並向他介紹許多科學研究的經驗和方法,使拉馬克由一個興趣廣泛的青年,轉向專注於生物學的研究。

1778年,拉馬克出版了《法國全境植物誌》,引起布豐的注意,拉馬克被任命為皇家植物園的助理植物學家。這個植物園不僅是一個花園,而且是醫學教育和植物研究中心。除了有一次作為布豐兒子的家庭教師曾遊曆歐洲外,拉馬克一直是個報酬很低的助理,生活貧困,有時還得為保住飯碗而奔波。。

1779年,布豐推薦拉馬克至法國科學院擔任準會員。布豐伯爵雖是法國人,但是卻對當時水準急速提昇的英國科學感興趣,曾經翻譯牛頓( 1642-1727)的微積分等著作。

1781年,因布豐的協助而成為皇家所屬植物學者的拉馬克赴歐洲各地採集植物和礦物標本。

1783年,拉馬克成為科學院的正式會員。

1793年,查理十六被送上了斷頭台,植物園改組為國家自然史博物館,拉馬克被任命為博物館的動物學教授。洪堡 ( Alexander von Humboldt )任高級礦務師。

1795年,洪堡去意大利和瑞士作植物學和地質學的考察

1796年,洪堡母親去世,洪堡欲遂其漫遊世界的志願。

1799年,洪堡開始到南北美洲蒐集了不少標本和資料。

1801年,拉馬克出版〔無脊椎動物的體系〕,並於 1815-1822年間再出版〔無脊帷動物誌〕全7卷。起初分為5 綱的無脊椎動物,後來又改分為10綱。這10綱包括蠕蟲類、(滴蟲類、水螅類、放射蟲類)、(環蟲類、蔓腳類、軟體類、(昆蟲類、蜘蛛類、甲殼類)。不過,用括弧括起的各個綱,屬於比現在的門要大的一種分類群、這項工作鞏固了無脊椎動物的分類基礎。他也開始發表自己的演化論觀點。當布豐等人僅僅暗示生物演化的可能性時,拉馬克明確地宣布生物的演化是存在的。

1802年,拉馬克出版〔生物體制之研究〕。

1804年,洪堡回到歐洲。

1808年,洪堡留居巴黎整理資料,先後計達 21年。在巴黎出版不少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17991804 年新大陸熱帶區域旅行記》30卷,《新西班牙王國地理圖集》(1810年),《植物地理論文集》( 1805年)等。

1809年,拉馬克出版〔動物哲學〕。〔動物哲學〕是拉馬克的代表作,首先提出完整的演化學說。在《動物的哲學》中,他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演化學說 (被後人稱為「拉馬克學說」),提出了兩個法則:一個是用進廢退;一個是獲得性遺傳。並認為這兩者既是變異產生的原因,又是適應形成的過程。他提出物種是可以變化的,種的穩定性只有相對意義。生物演化的原因是環境條件對生物機體的直接影響。認為生物在新環境的直接影響下,習性改變、某些經常使用的器官發達增大,不經常使用的器官逐漸退化。認為物種經過這樣不斷地加強和完善適應性狀,便能逐漸變成新種,而且這些獲得的後天性狀可以傳給後代,使生物逐漸演變。並認為適應是生物演化的主要過程。拉馬克第一次從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方面探討了生物演化的動力,為達爾文演化理論的產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此年達爾文 (Charles Robert Darwin )出生。

1817年,拉馬克完成了《無脊椎動物自然史》。

1818年,拉馬克的眼睛失明,此後的時光是他的女兒照看著他(拉馬克結過四次婚)。

1827年,洪堡回到柏林。

1829年,洪堡受帝俄政府的邀請,和愛蘭堡格及駱司二人去西伯利亞旅行。從5月至 11月共25個星期,行程達15480公里。從這次旅行所得著有《中央亞細亞》3卷。

1828年,洪堡組織了地理學會第一次國際科學會議。

拉馬克 (Jean Baptiste Lemarck1744 1829)

18301848 年間,洪堡常受外交使命奔走於普法兩國之間,有暇則致力於他畢生大著《宇宙》一書。《宇宙》共計5卷,第5卷於洪氏逝世(1859) 後始出版。洪堡的活動不僅限於科學考察成果方面,對於科學理論方面也頗有貢獻。他根據前人和自己所測定的世界各地溫度,於1817年第一個繪製了全球等溫線圖,因此使同緯度各地的氣候得以互相比較,大陸氣候和海洋氣候的差別才因此得以顯示。他還把植物的分佈和當地的氣候和土壤聯繫起來,提出植物如何受環境影響的問題,而且把植被依景觀的不同而把全世界分為 16個區。這樣強調環境雖不免失之於偏,但在科學史上仍有其地位,而且促進了植物地理學這門新科學的建立。洪堡的科學成就和著作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在世界上產生了很大影響。他的旅行和書籍引起歐洲各國組織其他類似的考察和旅行的要求。

1831年英國受了洪堡的影響,派遣了海軍艦艇小獵犬號( HMS Beagles)去南美洲測量秘魯、智利的沿海,達爾文自費參與航行。航行任務除了協助英國海軍完成對赤道附近的巴達哥尼亞(Patagonia)及火地島 (Tierra del Fuego)內陸及海岸的測繪外,也順及智利、秘魯、太平洋諸島海岸,還有全球一系列的時刻測量。這趟自1831年始只進行兩年的旅程,卻在種種因素下,延長到 1836年,達五年之久。

1836年,達爾文結束了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長達五年的「海外旅行考察」,回到英國。這時,比達爾文小十四歲,當時才十三歲的華萊士卻已因家窮停學了。

1838年,達爾文由於困惑於物種的變異與分佈,開始構想他的天擇理論。達爾文演化論的啟蒙導師,應數馬爾薩斯 (Thomas Malthus )的「人口論」及萊伊爾(Charles Lyell)的「地質論原理」。前者所主張的「人口擁擠」及「生存競爭」等論點,催化他在演化上的思考;後者將地質變化的劇烈及緩慢概念融合為一。萊伊爾對「深層時間」的看法,則成為達爾文看待動物演化的前提。雖然經過了 20多年的長期思考與研究,但達爾文並未公開發表他的理論,而是只透露給親近的朋友。

1839年,達爾文出版了「旅行考察記」( Journal of Researches)。在航行期間所採集的脊椎動物標本,由專家研究後所完成的報告(Zoology of Beagle1839 1843年),也由達爾文主持編務。他並在1842 4446年各出版了一本地質學方面的專書。這時他已當選皇家學會會員──英國學術界最高榮譽。這段期間,華萊士為了生活,跟著哥哥從事測量工作。

1842年,達爾文才用鉛筆起了36 頁物競天擇的草稿。達爾文的朋友BrownePlinian 學會裏發表了一篇以物質原理來解說生命與心靈的文章,結果該會記錄中把跟 Browne 有關的一切都刪而不提,甚至連前次會議中預告Browne 下次要講這個題目的那一段也被刪掉。因此達爾文不敢公開講他的演化論。

1843年,華萊士的父親去世。

1845年,教華萊士測量的哥哥去世了。這時達爾文把他三十五頁的「 1842年手稿」擴充,完成了長達兩百三十頁的「1844年手稿」─「物種原始」的前身。

1848年,華萊士追隨洪堡的足跡,跟朋友 Bates遠赴南美進行生物調查。他在那裏跟當地土著打上交道,他們也幫著他找新奇的動物,看著他做標本。那時候的英國佬把土著叫作野人(savage),但是華萊士卻很同情他們,認為他們的演化程度跟文明人是相當的。現代文明只是個近來的歷史現象,野人和文明人實在是兄弟一樣。(達爾文第一眼看到野人的時候,幾乎嚇壞了,因此他建議多派傳教士去教化他們。)

1850年,華萊士在英倫動物學會誌上發表了第一篇論文。

1852年,華萊士深入了亞馬遜河流域,搜集到的標本超過一萬五千件。由於瘧疾的侵襲,他決定返國,而在他從內陸回到巴西北岸的登船港口時,才知道後來趕到南美的弟弟,在另一條探險路上幾個月前得黃熱病死了。更不幸的是,華萊士的船在離港一千哩處發生了大火,他這四年來的辛勤成果與大部分的筆記都付之一炬。回英後,華萊士已深信物種是會演變的,只不知其所以然。也不知道達爾文在 1838年已經悟到了物競天擇的原理。

1853年,華萊士出版了「南美旅遊記」,並不算成功,但至少已算是踏入了英倫的學術圈。

1854年,華萊士赴馬來半島採集標本,一待八年,發現西部諸島的生物跟亞洲大陸的相近,而東部各島的卻跟澳洲生物相似。東西部間的這條分界線後來就叫作華萊士線。。

1858 年,華萊士染上了瘧疾,在床上也想起馬爾薩斯的理論,也悟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他知道達爾文對這個問題有興趣,即刻寫了一篇論文寄給達爾文。達爾文收到之後,一時呆住了。華萊士就像是看過他 1842年的手稿,作成一篇摘要似的。經達爾文之友HookerLyell 之安排,作者們都不出席,另請別人在林奈學會中宣讀華萊士及達爾文的論文。這麼一來,達爾文才被迫把二十年以來的資料整理成「物種原始」發表,不料立刻傾銷一空。達爾文「天擇」論於倫敦林奈學會上發表,成為「物種原始」一書中的核心理論,也是「演化綜合學說(evolutionary synthesis) (1937-1950年間創立)的主要依據。

1859年,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物種起源》這部著作的問世,第一次把生物學建立在完全科學的基礎上,以全新的生物演化思想,推翻了「神創論」和物種不變的理論。樹立了變異演化的五大理論: 1. 演化論-生物會隨時間穩定的演化。2. 共祖說-不同生物皆傳承自共同的祖先,而產生生物譜系的適應演變。 3. 物種形成論-物種數會隨時間增加,而產生生命多樣性。4. 演化漸變論-演化透過族群的逐漸改變而得以發生。5. 天擇說-演化的機制,是透過諸多獨立個體競爭有限的資源,而導致生存及繁殖的變異。追溯演化論的起源,達爾文不是最初提出生命持續在演變中的人,但是卻對整個生命的演變過程,提出獨特的觀點-演化無特定目的,(生命傳承只為延續個體基因);無特定方向(生物為適應而生存,無進退步之分);無專人支配(物質才是存在的根基;上帝不能創造世上萬物)等。洪堡逝世,享年 90歲。洪堡出生的那一年,正值柯克航海環遊世界;他的一生正好連接著對於自然認識的兩個不同階段。為紀念洪堡,德國建有洪堡基金會,資助世界各國的自然科學研究。

亞歷山大·馮·洪堡 (Alexander von Humboldt 17691859)

1882419日,達爾文因病逝世,人們把他的遺體安葬在牛頓的墓旁,以表達對這位科學家的敬仰。

達爾文 (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

1892年,華萊士當選為英倫皇家學會會員(比達爾文遲了約半世紀)。

1909年,《動物學哲學》出版100 週年之際,巴黎植物園為拉馬克建立了紀念碑,讓人們永遠緬懷這位偉大的演化論的倡導者和先驅。

華萊士 (Alfred Russel Wallace 18231913)


[參考資料]

http://www.sjkc.com.my/edu/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080

http://bk.191mf.com/view/34592.htm

http://www.dlpd.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458

http://www.wiki.cn/wiki/%E6%B4%AA%E5%A0%A1

http://kxj.7456.net/show/4/38/

http://www.dinosaur.net.cn/_Impunity/Info_20020055.htm

http://www.pep.com.cn/200406/ca454074.htm

http://163.14.136.54/science/content/1985/00040184/0015.htm

http://book.tngs.tn.edu.tw/database/scientieic/content/1979/00100118/0010.htm


.

No comments: